十年前通過推出雲服務器,雲計算拿下了第一桶金。這種基於服務器的雲服務,幫助客戶節省了對 IDC 的機器採購和運維成本,同時也保持了傳統服務器運維的習慣。但服務器裡面運行的操作系統、應用軟件,以及整個分佈式架構的運維複雜度,依然沒法得到徹底解決,企業為此也投入了大量成本。
事實上,基於服務器的雲服務並不是雲時代的終態。
試想一下,如果服務器的概念被進一步抽象,那麼與服務器有關的維護工作都會變成由雲來承擔。這就是我們常說的 Serverless。過去十年,雲正在逐步向 Serverless 演進。阿里雲最初發布的 ECS 是服務器抽象,隨著雲原生技術的發展,Docker 容器讓應用運行變得簡單,Kubernetes 讓集群運維變得簡單。
2016 年,阿里雲發佈的函數計算提供了函數級抽象,2019 年發佈的 SAE 提供了應用級抽象,這些產品都抹去了服務器的概念,讓用雲方式得到極大的簡化,並逐漸成為趨勢。Serverless 已經不僅僅只有函數一種形態,它應該有不同的抽象級別。
阿里雲有 4 種不同的 Serverless 產品,分別提供了容器實例、容器編排、應用、函數的抽象。抽象級別低的產品,客戶會擁有更大的管理靈活度;抽象級別高的產品,由雲承擔的工作會越多,客戶的研發和運維的效率也會越高。
這些 Serverless 產品可以給客戶、給開發者帶來什麼樣的價值呢?
Serverless 有以下三大核心價值:
一是快速的交付:Serverless 通過進行大量的端對端整合以及雲服務之間的集成,為應用開發提供了最大化的便利性,讓開發者無需關注底層的 IaaS 資源,而更專注於業務邏輯開發,聚焦於業務創新,大大縮短業務的上市時間。
二是極致的彈性:在 Serverless 之前,一旦遇到突發流量,可能會直接導致各種超時異常,甚至是系統崩潰的問題。即使有限流保護以及提前擴容等手段,依然會出現評估不準的情況,進而引發災難性的後果。有了 Serverless 之後,由於具備毫秒級的彈性能力,應對突發流量會變得更加從容。
三是更低的成本:就跟生活中用水電煤一樣,我們只為實際消耗的資源買單,而無需為閒置的資源付費。Serverless 提供的端到端的整合能力,極大地降低運維的成本與壓力,使 NoOps 成為可能。
基於快速交付、智能彈性、更低成本的三大核心價值,Serverless 被認為是雲時代的全新計算範式,引領雲在下一個十年乘風破浪。那麼下一個十年的 Serverless 將會有什麼趨勢呢?
第一,標準開放。通過支持開源的工具鏈和研發框架,Serverless 能夠在多雲環境下使用,無廠商鎖定,免除客戶後顧之憂。
第二,與雲原生結合。與業界認為容器和 Serverless 有對立關係不同,阿里雲 Serverless 將藉助容器出色的可移植性和靈活性,實現應用交付模式統一;通過複用雲原生生態,Serverless 在存儲、網絡、安全、可觀測等方面更加標準、強大。
第三,事件驅動。通過採用統一的事件標準,如 CloudEvent 來建立雲上的事件樞紐,讓 Serverless 開發集成雲服務、雲邊端應用更簡單。
第四,解鎖更多業務類型。Serverless 早已不再侷限在代碼片段、短任務、簡單邏輯,長時間運行、大內存的任務,有狀態的應用,以及 GPU/TPU 的異構計算任務都會在 Serverless 產品上得到支持。
第五,更低成本。在使用成本方面,採用 Serverless 產品的 TCO 會比基於服務器自建更低,一方面是引入預付費等計費模式,比按量節省 30% 以上;另一方面,隨著 Serverless 不斷演進,更大的資源池、更高的資源利用率,成本會進一步壓低。在遷移成本方面,可以通過選擇不同形態的 Serverless 產品,採用遷移工具,甚至一行代碼不改,存量應用就能遷上 Serverless,享受 Serverless 紅利。
阿里巴巴的 Serverless 實踐在業內處於領先地位,不僅淘寶、支付寶、釘釘、閒魚等已經將 Serverless 應用於生產,Serverless 產品更為新浪微博、石墨文檔、跟誰學、Timing 等各行各業的企業提供服務,助力企業快速數字化。而能夠做到這些,離不開阿里雲在 Serverless 戰略上的堅持與技術投入。
Serverless 如何開啟雲的下一個十年,閒魚是如何佈局 Serverless?一個沒有服務器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所有關於 Serverless 的熱點話題,我們將在 9 月 18 日 13:00 雲棲大會「Serverless,引領雲的下一個十年」全面揭祕!
識別下方海報二維碼或點擊鏈接預約直播,獲取 Serverless 實踐與趨勢解讀!
“阿里巴巴雲原生關注微服務、Serverless、容器、Service Mesh 等技術領域、聚焦雲原生流行技術趨勢、雲原生大規模的落地實踐,做最懂雲原生開發者的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