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與維運

貝因美:為什麼奶粉品牌也需要數據中臺?

過去十年間,大消費、新零售在中國是迭代最快、變革最大的行業,沒有之一。

10年前,快消品的分銷,仍處於傳統的“逐級+市場專員”的階段。電商的影響尚不顯著,“線上+線下”全渠道的概念還遠未誕生。

在當時,品牌商最關心的事,是經銷商進了多少貨。至於消費者,在鏈條的另外一端,距離很遠,也不知道是誰。

1.jpg

10年後,線上與線下的渠道邊界已然模糊,銷售層級明顯壓縮,品牌商開始直面消費者。

這就是所謂的“智慧零售”時代。

當下,幾乎所有行業都在數字化轉型。大消費當然不例外,有些品牌靠自我迭代,更快捷的路徑是依靠互聯網巨頭。

12月25日,國內奶粉巨頭貝因美與阿里雲達成的合作,也是如此考慮。

二者將基於阿里雲數字技術、阿里經濟體零售生態,打造智慧門店、數據中臺,以及適應企業發展的“最強”業務大腦。

數據中臺有何用?

“數據中臺”,可能是過去一年,在國內互聯網圈、投資圈最火的名詞。頭部互聯網公司且不必說,銀行這樣的金融機構都在搭建中臺。

阿里巴巴即將和貝因美一起打造數據中臺。貝因美身為嬰童品牌商,為何需要數據中臺?

而且,何為數據中臺?

通俗而言,在負責前方攻城略地的“前臺”、負責提供支援的“後臺”之間,搭建一個可以反覆使用的“數據與技術”平臺,就是數據中臺。

數據中臺承前啟後,輸出標準化的技術方案,以解決後臺無法快速跟上前臺業務需求的問題,前臺的戰鬥力也由此放大。

在貝因美所在的奶粉行業,線下母嬰店與電商,是最重要的兩個銷售渠道,佔比持續提升。

然而,這兩個渠道卻是相互割裂的。

母嬰店一般是連鎖、或者本地企業,品牌商對其控制力有限。電商,則是品牌商自營。

2.jpg

割裂的結果是:線上線下的會員信息無法統一、營銷活動難以協調、產品的終端銷售情況經過層層反饋的時間成本和信息損耗也很高。

這就是貝因美作為品牌商,也需要數據中臺的原因。

幾年前,貝因美就發現:前端的實體店、網店、微博、微信、新媒體互動等有非常顯性的流量數據。而後臺又是訂單處理、結算系統、庫存管理、客戶關係管理等業務數據處理平臺。

前後臺如何全面鏈接?前端的流量如何轉化為後臺可以處理的數據訂單?如何滿足個性化的需求?甚至於如何讓“反向定製”、“訂單驅動”等成為可能?貝因美創始人謝宏覺得,這些才是轉型升級的關鍵。

通過數據中臺,貝因美可將不同部門產生的數據標準化、資產化、服務化。

舉個例子,在新興的互聯網營銷活動中獲取的新客、或是在線下門店的訪客,信息可以打通,形成完整的用戶畫像,洞察消費者,把顧客消費週期的寬度和長度做得更好。

“大家都希望能夠上下打通,建立全渠道,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這中間有很長的路要走,而且走起來非常艱難。” 貝因美創始人謝宏在個人的公眾號中寫道。

與阿里雲合作的意義,謝宏認為,是用“數智化”中臺打通任督二脈。

即新零售中最著名的理論:人、貨、場的統一。數據中臺的結果,是全域營銷。

全域營銷正盛行

線下門店的兩大痛點,曾經讓品牌商和零售商都痛不欲生。

首先,不瞭解自己的顧客。

這意味著無法針對性的營銷,也不知道顧客到底喜歡什麼。

其次,總部無法對門店有效管控,或者品牌商無法及時收到零售商的數據反饋。

這意味著,反饋鏈條之長:品牌商可能要過很久,才知道不同產品的銷售情況,再製定對應的營銷方案,再推送至門店,前前後後所費時間則更長。

而互聯網、新零售改變了這一切。

如今,在瑞幸咖啡、完美日記等新零售的線下店,採用的是“手機端註冊+在線下單+現場取貨”模式,正是為了掌握用戶數據和前端信息,意在運營效率。

而對貝因美這樣的快消品企業,打造這樣的智慧門店,並不容易。

因此,貝因美就需要像阿里雲這樣的技術能力、以及新零售經驗,因地制宜,打通生產、流通及消費者服務環節。貝因美的各業務部門之間,實現“智聯”。

未來,全域營銷的願景是:

一、以數據中臺為工具,線上線下數據及時採集、存儲、分析、共享。

二、會員全域服務。更懂顧客,捕捉、分析消費者場景需求,把會員規模做大、服務做精、粘性做強。

三、全渠道產品銷售的實時反饋、動態分析,產品定位更貼近消費者的真實訴求。

四、制定精準的營銷方案並迅速落地,營銷結果快速反饋,避免費用“黑洞”。

過去,品牌商經過層層渠道反饋,才知道消費者的反應。現在,一秒鐘就知道了。

貝因美的組織架構也進行過調整,成立數據營銷團隊,同時將大客戶、電商合併成立一個新的團隊,與之對應的,是把傳統做法升格為以消費者為核心、以數據賦能的人貨場全域營銷。

一句話來形容,傳統行業的核心競爭是“產品思維”,而互聯網的核心競爭是“用戶思維”。

目前,貝因美有100萬活躍用戶。在會員服務上,“一切業務數據化”,就是貝因美的目標。

不一樣的“Z世代”

實際上,變化的不僅有銷售渠道(“場”)、產品(“貨”),還有消費者(“人”)的變化。

當90後、甚至於95後的“Z世代”成為新一代寶媽、寶爸,年輕人的心完全不一樣,消費方式發生了變化,品牌商的戰略也隨之變化。

首先,80後的成長環境,是第一次見到寶潔、肯德基、可口可樂的過程,殘存著對進口品牌的額外好感。而在90後的成長過程中,甚至於寶馬、奔馳等都是尋常,這就導致90後對進口品牌沒有特別的迷戀,而是更加關注品質本身。因此,近年來,國潮湧動、國貨品牌迅速崛起。

對奶粉而言,品質更至關重要。貝因美的解決思路是:通過數據中臺,把生產和銷售環節鏈接起來,從原料採購到產品銷售的全過程都有信息化、智能化的追溯系統。

也就是說,消費者通過手機,就可以快捷查詢產品生產和品質信息。

貝因美的這套系統,就是傳說中的“智能製造”:模塊化、高度集成、過程透明。

其次,Z世代的辣媽,除了高品質,還特別看重顏值。她們對產品的訴求,不僅僅是功能,而是要長得漂亮,陳列好看。

於是,過去一年多時間裡,“年輕”、“網紅”是貝因美髮展的兩個關鍵詞。

第三,作為互聯網原住民,Z世代的信息傳播方式早已不同。短視頻、直播、種草等社交媒體,才是他們認知的重要渠道。

貝因美意識到這一點,因此與天貓一起,進行了多場工廠溯源直播、現場發貨,稱之為“看得見的新鮮”。並且,貝因美自建線上育嬰顧問團隊,通過直播實時互動,打造“育嬰專家”的IP。

2019年1-9月,貝因美總共開展了線上、線下各類型的消費者活動近5000場,精準覆蓋目標人群500萬+。

效果很明顯。前三季度,嬰童渠道(線下母嬰店)取得近90%的增長;雙十一期間,貝因美粉絲數突破160萬,同比增長45%,會員數同比增長218%,是天貓奶粉類目第一個突破百萬買家數的品牌。

數據中臺上線之後,貝因美的用戶價值挖掘將會被進一步重構。

國產奶粉的逆襲

曾幾何時,國產奶粉品牌被進口品牌完全壓制,幾無招架之力。

近些年,國產奶粉品牌在奶源、配方、生產等環節持續加大投入。“最嚴奶粉新政”《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配方註冊管理辦法》出臺,諸多質量不合格的奶粉被淘汰出局,業內優勝劣汰。

在這種形勢下,貝因美等國產品牌龍頭,正在不斷奪回市場份額。

根據尼爾森發佈的《2018年中國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環境洞察》,國貨奶粉的市場份額從2017年的40.7%上升至2018年的43.7%。

智慧零售給予了國產品牌一次彎道超車的機會。

在A股,家電、食品飲料等大消費板塊被視為信仰一般的存在,是核心資產,它們現金流充沛、且受益於行業集中度提高。而被視為朝陽賽道的母嬰行業,其突破路徑恰恰在於數字化轉型。

人、貨、場的重構,是以“人”為核心,是供應鏈、線上線下的高度整合,這一切都建立在智能化的基礎設施之上。

頂著“國產第一奶粉品牌”光環的貝因美,在尋找變局。

因為在產品、營銷方面的持續創新,僅在近期,貝因美就接連斬獲2019中國嬰童產業原點獎“、“年度最佳標杆企業大獎”、寶寶樹“2019年度行業風向標獎”等獎項,創始人謝宏亦榮獲“中國商業70 年功勳模範人物”等稱號。

此次,貝因美與阿里雲的合作,是雲計算改造傳統行業的一個切面,是消費互聯網與產業互聯網的一種融合,也是互聯網的下半場。

3.jpg

在這個零售與營銷模式急劇變化的時代,只有不斷變革、心懷技術的企業,才有未來。 (內容來源於阿里雲數據中臺)

歡迎掃碼加入阿里雲新零售行業學習交流釘釘群

新零售.jpg

加入釘釘群可享有以下權益↓

新零售行業諮詢.jpg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