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何萬青
來源 | 中國計算機學會
編者按:
何萬青,博士,CCF YOCSEF 榮譽委員,CCF 傑出講者,CCF 高專委常委,阿里雲高性能計算負責人,資深技術專家。2015年起擔任 YOCSEF AC 委員並任學術祕書,2016 年任 YOCSEF AC 副主席。在擔任 YOCSEF 副主席期間,主持了年度優秀論壇"人機大戰"與“量子計算”等優秀論壇,策劃並主持了“2016 YOCSEF 青年創新峰會——達人秀”活動,2017 年獲 CCF YOCSEF 傑出貢獻獎並稱為榮譽委員。
以何萬青為代表的眾多阿里人,多年來都與 CCF 保持著密切的產學研合作,在技術和產業應用一線積極交流與互動,為推動國內計算機及相關領域的學術進步和技術成果的應用共同努力。
CCF 是我職業生涯的發動機,它曾帶給我職業生涯的最大改變,也構築了我近 10 年來產學研結合的工作舞臺,通過在 CCF YOCSEF 的投入與實踐,也塑造了我的心智模式,在我寫了四年多的公眾號《四維碎片》裡,很多文章背後,都和 CCF 的時間線有關係,我從 CCF 的聽眾和受益者,成為其中一位活躍的貢獻者,其中心路歷程,書以記之:
2005 到 2009 年,我是從支持 CCF 高專委成立的活動開始接觸 CCF 的,所以註定是從“CCF 真是一個計算機高手雲集的學會”來認識它,對其思想,宗旨不甚了了,經常去蹭學術報告,聽完就走。
2009 年正式加入 CCF,從那年到 2012 年,無意中闖入了 CCF YOCSEF 的多場論壇,發現居然有這麼犀利的地方,大家直呼其名,各種觀點互懟,喜歡得緊,於是常常放炮遂出名矣。2012 年,雲泉來找我,說我們大家都認為你符合 CCF YOCSEF 的精神,鼓動我競選總部 AC,邀請我參加南京精英大會。大會前一天晚上,我們在凌晨 3 點擼串聊完,在路上遇到第二天要主席換屆交班的佳俊兄,大家又陪著他換了個地方繼續聊,我第一次看到一位 YOCSEF 主席對組織的不捨,那時心裡咯噔了一下。——昨天,2020 年度助殘新聞人物推舉,裡面有佳俊在信息無障礙領域 13 年幫助殘疾人的新聞,其實和他在 YOCSEF 踐行“承擔社會責任”是一以貫之的。
阿法狗人機大戰論壇合影(獲得年度優秀論壇獎)
那時候,已經和雲泉、文光、曉如等老主席過往很熟,回來後我答應參加總部 AC 競選。人生第一次參加差額選舉,毫無準備,沒想到高票當選——那次子德在當選後給了鼓勵——後來他說了句話:"因為你看起來一點兒不像個外企的”。2014~2015 年那一屆,從擔任 YOCSEF 總部學術祕書到第二年副主席,我的業餘生活就上了 CCF 的快車道,直到 2015 年底,主席曉生說搞了個創業公司,拉我出來做了一年 CTO,如果沒有 CCF 裡的信任和文化,無論如何我不會輕易離開工作十多年的外企,那種巨大的慣性還是通過在 CCF 這幾年的歷練和經歷被打破了。
在 CCF 這些年,最讓我感恩的是認識那麼多 YOCSEFer,全國 26 個城市分論壇,到處都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自己也在培訓 YOCSEF 文化和分論壇選舉中成長,和佳俊、春明、銀和、佳俊、雲泉、文光、曉如等老主席探討中學到最多。
獲選 YOCSEF 榮譽委員
還有 CCF 走進高校,是我投入最多的公益活動,因此也榮獲了 4 年 CCF 年度最佳講者,最多的一年,到了年底一算,做了 18 場走進高校,排在楊世強教授之後列第二,這個小小的成就得來還是挺不容易的,經常是週末一天上午一個下午一個,晚上飛回來,安排得比出差還緊。我想,自己工作以來,一路上遇到不少師友和貴人,在迷茫和糾結時點一燈如豆,讓我豁然開朗。CCF 走進高校,就在做傳燈者做的事。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從青年學生的提問中,理解這一代年輕人的訴求,有時我在和同樣上大學的女兒探討問題時,也會靈光一閃,和她講我是怎麼理解和回答她同齡人問題的。
2020 年在“CCF 走進河海大學”活動中擔任講者
從 2014 年擔任總部 AC 開始,相比於在 YOCSEF 服務多年的同學,我對 YOCSEF 的貢獻時長並不長,2017 年被選為榮譽 AC(YOCSEF 總部榮譽學術委員)從此退出 YOCSEF AC 時,CCF 還為我和笑菊頒發了當年的 YOCSEF 傑出貢獻獎,我非常珍惜這個榮譽。之所以這麼如數家珍,因為那些年在 CCF 的投入是真心的投入——就為它是個“思想的共同體”。在 CCF,無論是論壇還是學術會議,都是自己搭上時間和花費,這麼多人願意付出,在選舉和換屆中較真、直抒胸臆,為了什麼呢?我想,沒有經歷過 CCF 緊張的差額選舉,沒有習慣於直呼其名辯論的人,對此很難理解。一方面,在 CCF,在一個大家沒有工作彙報關係,沒有利益和 KPI 綁定,更沒有統一的組織文化的"泛學術思想共同體“裡面,要在很短的時間組織精彩的論壇和活動,是一件遠難於公司組織的事情。另一方面,在包容最大的多樣性,又要讓它生生不息的努力中用理想、情懷來做制度創新,是在任何一個組織裡都非常難得到的鍛鍊——CCF YOCSEF 20 週年概括的”激情、責任、制度“就是最好的總結。
2017CCF 青年精英大會
2017CCF 青年精英大會
記得一件小事,有一次和子德在九三學社的社員活動中,有一個科學院的老師問子德:CCF 各種發聲論壇,有時候想想也沒什麼用,就是說說,能改變什麼?記得子德回答後我補充了一句:“一個人的發言可能的確沒什麼用,但是在一個共同體的平臺上公開發聲,你就會不由自主去知行合一,遵守自己的主張和承諾。”這就是我對 CCF“承擔社會責任”的一種理解。
今天,在我所工作的阿里,去掉頭銜,直呼其名也成為一種倡導平等和不忘初心的文化,CCF 與我再次命運交織。
新的十年,希望還能抱著當初的心態,向 CCF 的師友們學習,從 CCF 高專委,CCF 走進高校點滴做起,為 CCF 基業長青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