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印發了《廣播電視技術迭代實施方案(2020-2022年)》。該文件指出,廣電將利用3年左右時間,實現全行業未來大轉型的,通過廣播電視技術迭代,加快重塑廣電媒體新生態,加速重構現代傳播新格局。
該“實施方案”中涉及到了有線(數字)電視、IPTV、OTT TV、直播衛星等全終端,並涉及到了廣電5G網絡(含5G廣播)、4K/8K超高清、MCN、IPv6、雲直播、短視頻等等全方位的熱門行業應用話題。在網絡傳播層,方案指出依然要求“堅持移動優先策略”,加快推進全國有線電視網絡整合和廣電5G建設一體化發展,推動廣電網絡IP化、雲化、智慧化、融合化升級等。
回顧近年來,互聯網熱潮早已席捲過傳統的廣播電視行業,隨著5G、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移動應用、社交媒體、網絡直播、自媒體公眾號等不斷湧現,由此催生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媒體格局、輿論生態正在重塑,媒體定義正在被“改寫”。而觀其背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對媒體的影響範圍之廣、程度之深前所未有。
在如何在競爭態勢之中構建核心優勢,做好資源與技術儲備,利用新一代通信技術把握機遇,提升觀看體驗,這也是產業在迅速變革中面臨的關鍵性問題。
5G對廣電傳媒意味著什麼?
對於用戶來說,5G最大的感受可能就是一個字:快。5G的通信速度會比4G快接近1000倍,這意味著用戶可以在幾秒鐘內下載一部全高清電影,而現今的4G網絡可能需要一個小時。
其實,5G在誕生之初便定義了三大應用場景:eMBB、mMTC和uRLLC。
eMBB是針對大流量移動寬帶業務,可以滿足超高清、3D、VR視頻等傳媒內容對於傳輸網速的要求;
mMTC對應的是大規模物聯網業務,比如讓終端設備的連接和體驗得以提升;
uRLLC則是高可靠低時延通信,大大降低了延遲、卡頓的可能,能夠為傳媒內容的互動娛樂體驗提供高可靠、低延時、高可用性的網絡傳輸,在此基礎上傳媒內容的質量將會大大提高。
可以說,5G為廣電媒體提供了創新視頻內容形態和提升用戶視覺體驗的絕佳機遇。
當5G時代真正到來,擺脫了網速的束縛,傳媒內容的形式會更多元、更交互、更立體,內容消費者對延遲的容忍度也會更低。這是機遇,同時也給廣電傳媒行業帶來諸多挑戰,這將促使整個行業重新思考應如何更合理的規劃網絡傳輸架構,以滿足這個新時代的用戶體驗要求。
海量視頻數據 用邊緣計算實現性能和成本的最優解?
前文提到,5G會催生更多廣電傳媒視頻內容的創新,尤其是超高清視頻、VR內容包含更大的數據量,同時需要更快的信息傳輸速度。這不僅對傳輸網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於承載內容的基礎設施,也提出了一定挑戰。
假設一場體育賽事8K的直播,所有高清畫面、用戶互動等等數據都在終端形成、積累,傳送到雲端,進行數據處理,再返回到終端指導業務。這一系列動作將對網絡帶寬產生數百Gbps每秒的超高需求,不僅會存在延遲,還需要面臨弱網卡頓、連接成功率低等諸多問題,用戶體驗無法保障。同時,大帶寬對回傳網絡、業務中心造成巨大傳輸壓力,也會讓企業面臨著鉅額的帶寬成本。這意味著集中式的數據存儲、處理模式將面臨難解的瓶頸和壓力。
邊緣計算恰恰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它將大量關鍵業務在網絡邊緣終結,減少網絡傳輸和多級轉發帶來的帶寬與時延損耗,有效利用邊緣計算平臺提供的存儲、計算、網絡、加速等資源,使性能和帶寬的瓶頸將得以突破,節省成本的同時,為觀眾視頻體驗的超低延時、穩定流暢、直播互動提供保障。對於VR視頻來說,將大量的、複雜的圖像計算卸載到邊緣數據中心,來加速其處理過程,也可以整體降低體驗延時。
藉助邊緣計算平臺的資源,廣電傳媒業務平臺可以實現全國算力的秒級分發和靈活管控,大幅減少基建支出和運維成本。
邊緣計算的彈性靈活、統一調度和極簡運維能力,賦能廣電傳媒內容製作、管理、分發與消費的全生命週期,快速構建數字化基礎設施,拓展視頻應用,推進體驗升級。同時,邊緣計算支撐廣電內網流量分發,傳輸效率全面提升,媒資數據一鍵上雲,邊緣視圖存儲處理,計算容量彈性擴展,算力智能觸手可及。
例如,華數傳媒以阿里雲邊緣節點服務(ENS)為平臺底座,打造了一張全國廣電的內網CDN,進行靈活擴容和便捷運維,同時基於ENS邊緣直播轉碼能力優化流媒體直播體驗。此外,依託ENS的邊緣算力、邊緣存儲能力,華數傳媒與阿里雲協同組建智慧廣電城市雲,將為智慧社區、智慧園區、市政管理、智慧校園等應用提供城市級雲基礎設施。
如此看來,雲邊端協同的城市級雲基礎設施,將為廣電傳媒創新裂變技術賦能。未來已來,身處廣電傳媒行業的你,做好準備了嗎?
歡迎加入阿里雲邊緣計算業務諮詢釘釘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