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情況
從央企離職後放棄土木行業,毅然決然投入互聯網,一個人一千塊錢來深圳,從運營到開發,一路摸索,最終確定Java開發,從外包公司開始,到上市公司,一路走來,有坎坷,更多的是成長。
二、我和Java的不解之緣
土木畢業的我入職的第一份工作是中國最大的鐵路建設公司,在入職培訓的第三天晚上,領導讓我們幾個新生去他辦公室幫忙弄一下軍訓的公眾號文章,這是我第一次見到公眾號後臺,當時也見過很多文章,但只是看看,在後臺可以上傳圖片,文字、視頻,可以自定義排版,第一次看別人操作的我感到不可思議。原來一個後臺管理系統可以這麼有趣,設置一下東西就可以在前端進行展示,太有意思了,興趣的種子開始萌芽,一發不可收拾……
之後,在項目部的日子,一有時間就開始研究公眾號後臺,創建了自己的第一個公眾號,那段時間,我學會了很多軟件,PS、AI、AE、PR等等。用PS自己去修圖,AI設計自己想要的圖片,AE可以製作自己想要的視頻特效,PR用來對視頻進行剪輯,這些都是很專業的工具,學習起來也比簡單的美圖秀秀、愛剪輯花費的時間多的多。開始去研究公眾號後臺的各種功能,學習也比較感興趣。
認真考慮了自己的未來後,決定從央企離職,也踏上了一條深漂之旅。
17年的冬天,格外的冷,我帶了1000塊錢和一袋行李,一個人坐火車來到深圳,住賓館,吃泡麵,每天不斷的面試,差點被培訓班坑到去貸款,最終找了份新媒體運營的工作可以接觸公眾號最近的工作。第一個月工資發了4500,剩下卻只有不到500,住頂樓無電梯的9平米的單間。
這樣艱苦的環境,每天下班後在出租房裡,研究著後臺,開始知道這些功能都是由一行一行代碼組織而成,開始自學,接觸到的第一門語言是python,第一個“hello world”,太不可思議了。後來,在知乎一篇文章看到關於技術的分析,講到了Java語言,講到了後臺管理系統,Java開始感興趣。
淘寶買了山寨版的自學視頻,包括黑馬、尚硅谷、達內等培訓機構的視頻,不斷的分析學習,感覺有時還是速度太慢,光靠自學太慢,於是,貸款去了培訓班,進修了幾個月,終於找到了一份軟件外包的工作。
三、我在軟件外包的經歷
第一份Java開發的工作,我很珍惜,領導安排的每一個任務都格外認真。萬事開頭難,記得有個功能是利用Kafka去訂閱上層系統的消息,而我當時Kafka都還沒用過,硬著頭皮,各種找資料,每晚加班,總算搞定了。那次的開發也讓我成就感暴增,原來,技術是這麼有意思,費盡千辛萬苦去實現一個功能的過程不就是那種去征服的感覺嗎?
去外包公司對剛開始工作來說確實鍛鍊很大,雖然每天都有忙不完的活,但是對人的提升還是不錯的,Java開發的流程規範以及相關工具的使用也是在這份經歷中學習得到,在這期間我開始寫自己的博客,慢慢也有一些閱讀量,記錄自己Java開發中遇到的坑以及經驗總結。
和很多優秀的博主比起來,自嘆不如,只是算是一個記錄,也方便自己以後開發時利用。
四、跳槽到互聯網公司
互聯網公司的氛圍還是以技術為主,在這裡,我能獨立自主的開發一套功能系統,第一次自己從0到1進行了開發,整個項目也瞭解了相應的流程以及相關的技術點,認識了很多優秀的人,不斷的向他們學習。
公司很忙,基本沒有時間來學習,只能不斷的寫代碼,寫代碼。每天的工作也沒太大的挑戰,高併發高可用並沒有項目落地,這成了理論。
後來又去了某上市互聯網公司,還在不斷成長,不斷學習。
五、Java開發的一些思考
其實我覺得單純的通過Java去做項目去寫業務並不難,很多邏輯都有現成的方法和類庫框架,比如緩存我們想到的是現成的redis,消息隊列我們可以用各種mq,如Kafka、rabbitmq等。實際使用起來也不會很難。但是只是會用,只能算是初中級的程序員,我覺得真正難的也是核心力的東西還是底層的東西,數據結構和算法、設計模式、框架的底層原理,數據庫底層知識,這些都是能體現一個程序員實力的東西。
很多時候,我們總在抱怨,面試造火箭,工作擰螺絲。實際不是這樣的,我們需要的能力並不是會CRUD的工具人,我們需要的是會思考會創新的開發工程師。
這也是我工作幾年後想明白的道理,之前一直不明白,面試問那些八股文有什麼用,比如數據庫索引的數據結構,這些其實對一般工作業務是不會有很大作用,但,一旦出現異常複雜情況,不清楚底層知識的根本無法定位問題。
以後的方向也是,儘量去研究底層,而非只是沉浸在應用層。
六、總結
對技術還是有相對高的熱情,但是缺少行動力去不斷的學習,如果能拿出當年轉行的精力或許會進步的更快吧,過程很艱辛,結果還是滿意的,做了自己喜歡的工作,能夠靠自己的努力,去做自己喜歡的事,也是人身一大樂事。
之後的路,還是要不斷的學習,不斷沉澱。
我不怕千萬人阻擋,只怕自己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