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5G的商用元年,作為街頭巷議的熱點技術,5G到底是什麼?5G當前的進展怎麼樣?
5G的應用場景有哪些?5G技術的普及又將給物聯網行業帶來哪些變化呢?
本文將和大家聊聊這些有趣的話題。
什麼是5G?
5G即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th Generation Mobile/Wireless/Cellular System)是繼2G/3G/4G之後的最新一代蜂窩移動通信技術,具備高速率、低時延和大連接的特性。
5G由國際標準化組織ITU(國際電信聯盟)和3GPP推進,在2018年6月的3GPP全會上,批准了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 Release15 獨立組網標準,意味著5G完成第一階段全功能標準化工作,開始商業化使用。
5G在國內的進展?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向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和廣電下發5G牌照,正式開啟5G商用時代。
從2021中國信通院ICT+深度觀察報告會上的信息得知,目前我國已建成全球最大5G網絡,累計建成5G基站71.8萬個,推動共建共享5G基站33萬個,基本覆蓋全國所有的地級以上城市,獨立組網模式(SA)實現規模部署。
5G有哪些應用場景?
5G的應用場景可以參考國際電聯提出的IMT-2020願景,通過把網絡指標抽象、映射成:增強型移動寬帶(eMBB), 高可靠低時延通信(uRLLC)和海量物聯網通信(mMTC)三大場景。
5G將給物聯網帶來哪些變化?
從上一節提到的三大應用場景來分析5G在泛物聯網領域的價值及發展趨勢。
增強型移動寬帶(eMBB)
5G網絡的數據傳輸速率峰值可達10Gbit/s,比4G LTE蜂窩網絡快100倍。在熱點區域,可實現每平方公里數十Tbps的流量密度。其超大的帶寬傳輸能力,可以滿足4K高清視頻、全景視頻以及VR虛擬現實等數據傳輸的要求。
典型場景:AR/VR、高清視頻、遠程醫療服務等場景。
高可靠低時延通信(uRLLC)
5G對單向空口時延的要求是1毫秒,也就是設備端到基站的數據傳輸時間;可靠性要求達到99.999%。娛樂性產業和遠程醫療服務
典型場景:工業物聯網、自動駕駛等場景。
海量物聯網通信(mMTC)
5G網絡的連接密度是每平方公里1,00萬終端,電池壽命是在MCL(最大耦合損耗)為164dB時工作10~15年,也就是說在信號很差的情況下仍然能工作10~15年(信號越差發射功率越大,越耗電)。
典型場景:數字工廠、智慧城市、可穿戴設備、環境監測、智慧農業、森林防火等以傳感和數據採集為目標的應用場景。
從5G的三個主要特性及應用場景可以看出其在生產、生活中有著廣泛的價值,那5G終究會給物聯網行業帶來哪些變化?
雲-端協同:
5G可以滿足海量物聯網設備的接入,可以很好的實現雲-端協同方案,比如園區門禁系統、帶屏設備的信息發送系統、高速道路交通監測系統等。
雲-邊-端協同:
算力、存儲及AI等能力從雲上下移到邊緣,邊緣計算的基礎設施及相關行業應用將會蓬勃發展。
空口時延的降低再加上邊緣計算的興起可以有效的降低整體鏈路時延,從而使很多應用能落實到具體的業務場景中。比如車聯網需要低時延的網絡響應能力,會將雲端的算力及AI等能力下沉到邊緣,使之更接近終端用戶,從而縮短傳輸時延,降低網絡回傳負荷,實現雲-邊-端的車路協同行業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