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真正看清一個人,要學會這3點

真正看清一個人,要學會這3點

有人說:年少時看《西遊記》,看的是熱鬧;年長後看《西遊記》,看的是人生。

深以為然。

在《西遊記》中,唐僧師徒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才終於到達西天取得經書。

這一路,他們風餐露宿,遇到了大大小小近百個妖怪,卻獨有“白骨夫人”最為人熟知。

知乎上曾有人問:“為何白骨精在民間的名氣比其他妖怪大?”

底下有個精準又高贊的回答:

因為這一集里,我們第一次為孫悟空流淚,第一次開始痛恨唐僧。第一次發現,原來大鬧天宮的孫悟空也會窩囊得要命;悲天憫人的唐三藏,也有多疑、絮叨、控制欲強的陰暗面。

人性之複雜,在這一集里展現得淋漓盡致。

也正是從“三打白骨精”的故事里,我們才深深懂得:

原來,人際關系才是一門高深至極的學問。

而要想真正認識一個人,必須要學會這三點。

1

看人不能只看表面

作為唐僧的第一個徒弟,孫悟空可謂是忠心耿耿,為了師傅的安危上刀山下火海也在所不惜。

可偏偏這麽一個值得萬份信賴的人,卻在這一回中,因為一個妖怪而被師傅誤解,含淚拜別而去。

很多人看到這兒時,莫不為悟空鳴不平,可又對八戒的讒言小心眼、沙僧的冷漠、唐僧的執拗無可奈何。

為什麽他們都寧願相信一個不知底細的外人,也不肯相信悟空呢?

歸根結底,是因為他們都被妖怪變幻出的表象迷惑,只看到悟空連殺“三人”,並沒有細細思考,理性分析,看到事情的真相。

且看白骨精化作女子剛出場時,吳承恩對其外貌的描述:

冰肌藏玉骨,衫領露酥胸。柳眉積翠黛,杏眼閃銀星。月樣容儀俏,天然性格清。體似燕藏柳,聲如鶯囀林。半放海棠籠曉日,才開芍藥弄春晴。

這等嬌媚模樣,不僅八戒三魂丟了七魄,身體酥了一半,就連唐僧亦輕易認定她就是一個良家女子,哪里還有心思去想,在這荒郊野嶺竟會有女嬌娥?

再加上此時,師徒三人早已是饑腸轆轆,白骨精投其所好,隨手變幻出噴香誘人的齋飯,嬌滴滴地說:

我丈夫在山北凹里,帶幾個客子鋤田。這是奴奴煮的午飯,送與那些人吃的。只為五黃六月,無人使喚,父母又年老,所以親身來送。忽遇三位遠來,卻思父母好善,故將此飯齋僧。如不棄嫌,願表芹獻。

眉目清秀、溫柔體貼,又深諳“雪中送炭”之理,面對這樣的嬌弱女子,師徒三人早已失去判斷力,壓根就不曾想,眼前女子乃是妖精。

所以,當悟空一而再,再而三地打死白骨精時,得到的不是師傅和師弟們的稱贊和表揚,而是抱怨和責怪。

唐僧甚至還在八戒的挑撥下,念起了緊箍咒,把個孫大聖折磨得痛不欲生。

在《西遊記》的眾多妖怪中,白骨精既沒有靠山,法力也不夠強大。卻偏偏用一招“誅心”,成功取得唐僧信任,離間了他們師徒。

人人都喜歡同情弱小,唐僧也不例外。

白骨精刻意營造的弱勢、可憐、善良的假象,和孫悟空的直率、霸道、嫉惡如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弱者和強者之間,唐僧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相信自己的眼睛,絲毫不理睬孫悟空的判斷和一片忠心。

而看人不經大腦思考,只憑外貌舉止、言語閑談,就斷定一個人是好是壞,正是人際交往中的大忌。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如果看人只看表面,勢必會遠君子、親小人,給自己埋下禍根,帶來不可預估的災難。

2

看人不能人雲亦雲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會犯這樣的錯誤,因為聽信讒言而喪失了基本的判斷力,一腔真心錯付,落得個“認人不清,上當受騙”的結局。

而孫悟空對白骨精的態度,亦充分印證了那句:看人要有自己基本的判斷力,不能人雲亦雲,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眾人皆醉我獨醒”。

白骨精先後化身為年方十八的女子、年滿八旬的老婦人和滿頭白發的老公公。雖然她極力偽裝,卻一次也沒能逃過孫悟空的火眼金睛。

和唐僧等人的憐香惜玉不同,孫悟空是個眼里揉不得沙子的人。

他摘完桃子回來,一眼便識破眼前這個小女子是白骨精所變。於是,不管師傅師弟們如何阻攔勸說,他只“發起性來,掣鐵棒,望妖精劈臉一下”,生生把個嬌美如花的可人“打死”在地。

第二次,白骨精又化身為“兩鬢如冰雪,走路慢騰騰”的老婦人來尋女兒。

八戒一看,就信以為真,以為是老媽媽來尋女兒了。

孫悟空卻一針見血地說:“那女子十八歲,這老婦有八十歲,怎麽六十多歲生產?斷乎是個假的。”

說完,舉起金箍棒打下去,再次把白骨精變化出的皮囊打死在山路下。甚至為此被師傅念了二十多遍緊箍咒,頭痛欲死。

單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孫悟空看人,比只看表面的唐僧八戒強了何止百倍?

雖然悟空常常脾氣火爆,但每逢關鍵時刻,他總能冷靜分析,絕對不會因八戒的咋咋呼呼和唐僧的指責否定,而亂了心智。就像一個團隊中的主心骨,當遇到危機時,總能穩住心神一一化解,哪怕被其他人誤會也在所不惜。

所以,當白骨精第三次變換成老公公出現時,八戒只知道攛掇唐僧道:“行者打殺他女兒,又打殺他的婆子,這個正是他的老兒尋將來了。”

而被師傅狠狠懲罰兩次的孫悟空,咽下委屈,說完一句:“這個呆根,這等胡說,可不唬了師父?”便再次揮起了金箍,徹底將白骨精打死,永絕後患。

白骨精雖然用盡招數,最終也沒有逃過孫悟空的火眼金睛,最後只剩下一堆白骨。

倘若在這個過程中,悟空有一絲一毫的猶豫懷疑,那唐僧又怎能還好端端地站在一邊苛責徒兒?恐怕早已成了妖怪的下酒菜,死於非命了。

所以,在人際交往中,自己的清醒理智是何等的重要?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寫道:“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人心似海,深不可測。行走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上,我們雖然不能做到世事洞明,但只有時刻擦亮眼睛,保持自己的判斷力,才能不被花言巧語所蒙騙。

3

看人不要帶偏見

有人曾無不憤慨地說:整本《西遊記》最不願意看的章節就是白骨精這一回,因為在這里,孫悟空太可憐,一片忠心,卻被誤解,甚至被逐出師門。

其實,在沒有遇到白骨精以前,師徒四人的關系表面看似和諧,卻早已隱隱出現裂痕。

且看師徒剛一出場時的對話。

三藏道:“悟空,我這一日,肚中饑了,你去那里化些齋吃。”

行者賠笑道:“師父好不聰明。這等半山之中,前不巴村,後不著店,有錢也沒買處,教往哪里尋齋?”

三藏心中不快,口里罵道:“你這猴子,想你在兩界山,被如來壓在石匣之內,口能言,足不能行;也虧我救你性命,摩頂受戒,做了我的徒弟。怎麽不肯努力,常懷懶惰之心?”

常常偷懶耍滑的八戒,因為善於揣摩師傅心思,會甜言蜜語,並未被唐僧責罵。

反而勤懇有加、戰鬥力十足的孫悟空,卻因稍微辯解了幾句,就被唐僧認定不肯努力。

所以,在白骨精這件事上,唐僧亦認定是孫悟空自以為是、濫殺無辜。不管孫悟空如何解釋,甚至兩次都讓妖精現出原型,唐僧依然選擇相信自己和八戒。

歸根結底,還是唐僧對剛剛棄道從佛的孫悟空存有偏見。而正是這種偏見,直接導致師傅關系惡化至冰點,差點釀成大禍。

在唐僧眼里,哪怕是妖怪也可以寬容,但孫悟空卻嫉惡如仇,在他的觀念里,妖精就必須得死。

如此三觀不合,唐僧更加認為,孫悟空這種殺性重、屢教不改的人不適合修佛。

所以,當孫悟空第三次打死白骨精時,唐僧終於喪失了所有理智,直接將其逐出師門。

只見他滾鞍下馬來,叫沙僧包袱內取出紙筆,澗下取水,石上磨墨,寫了一紙貶書,遞予行者道:“猴頭!執此為照!再不要你做徒弟了!如再與你相見,我就墮了阿鼻地獄!”

可憐那孫大聖,跪地拜別師傅後,腮邊墜淚而去,好不傷感。

唐僧的偏見不僅傷害了悟空的情感,也讓自己損失了一員大將,更讓自己在接下來的取經之路中,差點命喪妖精之手。

帶有偏見看人,可以說是人際交往的大忌,會讓你混淆是非,稍有不慎,就釀成大錯。

4

在元本高明《琵琶記·五娘尋夫上路》中,有這樣一段話:

蔡郎當初臨別之時,可不道來:若有寸進,即便回來。如今年荒親死,一竟不歸,你知他心腹事如何?

正是: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人性,是這個世界上最複雜的東西。

有些人看上去和善可親,卻笑里藏刀,背地里打小報告、使絆子,做盡了上不得臺面的齷齪事。

有些人看似嚴肅高冷生人勿近,實際上最是心善,一個人默默地付出,幫助了別人而不邀功。

而只有學會不被表象迷惑,不被甜言蜜語引誘,懂得拋棄偏見,透過現象看本質,才能真正在人際關系中遊刃有余。

也才能認識並接納人性的陰暗面,更加淡定從容地行走於世間。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