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如何從技術管理的角度來驅動員工更加的去擁抱雲計算?》大咖對話四!
從幾個方面來講:提供公有云服務的雲廠商,不負責任的關閉服務,對用戶還是比較傷的。有一些小的運營廠商和一些沒想明白的雲廠商沒想明白就湊進來做個公有云,中間突然又說不搞了,其實有很大影響,這是一個不信任感的來源。
第2個不信任感來源,是信息安全和數據的問題,雲廠商作為社會基礎設施的公司,一定要會給大家最基本的承諾。
第3個不信任感的是什麼呢?很多時候用戶要去比較穩定度,誰都會犯錯。但是如果基礎設施在自己的IDC,自己的僱傭的人員去做託管服務,做不做得到穩定度95以上?絕大多數公司是沒有能力做到95以上,往往自己的員工可能出點小錯,可能你沒那麼大的感覺,但是作為供應商出了一些錯誤,往往就比較激動。
穩定性和可靠性還有一個維度,其實就是掌控感。掌控感是兩方面的事情,第1件事情API所有操作。
客戶側所有的控制檯的操作,都會有日誌的,客戶都能看得到,這樣的話決定了外部自己企業做了什麼壞事,都可以被審計的,也能夠接受第三方的審計,這是第一點。
阿里雲把後臺所有的操作,機器和數據相關的動作、運維的日誌都透明給客戶。把所有可能會碰到客戶的業務連續性的,可能會與數據有操作相關的日誌,全部都記錄下來,並且給到客戶可審計,這點從倒過來說,也是雲上更安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因為基礎設施可編程,所有的編程的都可以被記錄。
事件有兩種,一種是主動發生的,一種是被動發生的。
阿里雲有客戶以前有發生過一件事情,如果提前告訴客戶什麼時候會發生什麼事件,那麼,對他的業務影響就會很小。
不可預期的問題,那麼客戶就會很慌,這是個可掌控性的問題。人們往往對於不確定性或者未知是很恐懼的,假如當我知道今天晚上有一個網絡帶寬升級,或者有一次遷移、一個集群升級,反而就沒那麼擔心了,打開事件功能以後,實際上會發現阿里雲的工單也變少了,因為客戶知道這個時候會發生什麼,就不會在那個時間點發生的時候去提供工單去問為什麼了?
阿里雲其實還有一個可能大家不是非常清楚的,叫做運維編排服務,它的基石很大一部分就是基於事件功能的,客戶到時候只要把運維動作寫在裡面,阿里雲就會幫客戶在出現這個事情的時候,就會託管自動化,根據客戶的模板來去做自動化運維。這是阿里雲最後邁向AI運維中的前面一步。
現在的情況是是客戶看到事件,然後要自己去響應一下。
真正的在雲上跑第1件事情是如何高效的交付部署。第二是部署上線之後交付運轉這麼多的機器,如何能夠自動化運維?這兩個話題如果客戶能夠自動化的做得很好,事實上雲上的應用它就會做得非常高效。
彈性計算更多在底座,底座其實是需要一個是集團業務支撐到其它雲產品,然後更多的是讓產品支撐到終端的客戶。阿里雲產品在提供給客戶用的之前,內部已經被大規模使用過了,包括釘釘類似這樣子在打磨,所以說客戶擔心不穩定的情況就越來越少?
最大區別其實在於你有沒有經過這些踩坑、大規模的實踐需求,不斷的去提需求給到產品,然後你實現了它反饋給你,我們再這樣反饋的閉環裡面不斷去改進。因為不停的改進之後,它會固化在我們的平臺的自動化的代碼裡面,你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