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計算

大咖對話三:管理者如何正確評估雲計算的費用消耗?

【MVP時間】線上峰會,一鍵收藏

查看《雲計算技術管理者不可不知的理念》精彩對話!

查看《教你如何選擇搭建開源產品和阿里雲服務的時機!》大咖對話二!

公有云帶來的機會成本的降低是遠遠超過固定成本的開銷的。

如何動態的管理好在公有云上的花費,不管是包年包月的、按量的帶寬包、流量包、存儲包等形式,用的越好,能節省的費用會遠遠超過線下模式。

公有云最大的一個優勢是對於新業務和創新業務,公有云帶來的機會成本的降低是遠遠超過固定成本的開銷的。

本質來講,上雲和傳統IT不一樣在於賬單也可編程,資源的狀態是可獲取的,某個CPU利用率很低、某個東西沒開機,是能夠完全讀取出來,並且能夠審計到的,巨大的不一樣會帶來什麼?

阿里雲有些產品一次性買5年是3折,折扣是非常高的,假設全生命週期利用率很高,資金佔用成本在裡面,可以更低。底座應用的產品,買斷的話是便宜的,確實成本低。業務會波動的部分,建議按量付費。

流量包、存儲包彈性的部分,更多是用彈性的方式去處理它,這時候我們才能夠用好雲上它的計算力,它可以包裹你的業務曲線,同時你把底座又符合你線下一筆買斷的成本,這兩個優勢阿里雲都完全可以給到企業客戶的。

算法在1000個人眼中有1000個哈姆雷特。

阿里云為企業客戶貼心提供了大量的計費計價的方式,可以用一個相對低的價格去跑,雖然雲計算在中國已經10年了,但是這種比較靈活的商業計費計價模式,其實出現的時間也並不久,很多人都是從傳統的這種線下購買服務器這種思維導過來的,沒有想過會有這麼靈活的計費計價方式,比較靈活的、多可變的,能夠幫助客戶既省錢又提高它的彈性能力的這種組合的商業購買方式,在整個市場尤其是很多都是技術管理者對這一塊其實感知不強。

供給側讓靈活計費的門檻越來越低,企業的運維管理能力要跟上。對很多運維團隊和技術測試團隊,心智還是有一定衝擊的,要有一個適應過程。

企業要有意識地去尋求一方服務和三方服務的幫助。才能夠構建出商業流程上供給側的能力、運維和開發者要有主動去尋求供給側思維,才可能發生真正的化學效應。

在部分場景中使用阿里雲上函數計算Serverless,包括動態API調用的成本,得到的價值是要比自己布ECS,甚至是用一些開源的軟件,得到的效果會好得更多。

總體反映出中國的一些管理者,對於事物的瞭解不夠全面,其實看雲的時候要完整的去看它,而不僅僅看到它提供的一些孤零零的產品,殊不知在從線上到線下的過程中,可以把一部分固定化,另外一部分可以完全變成更靈活、更彈性的。

通過API、函數計算新技術,能夠讓你更靈活。那個時候你才會感覺到雲和這些線下的機房根本不是同一件事情,不僅僅是託管的問題,更是一種能力。

可編程是個縱向的能力,讓你自己搭也可以快,更多是說賦能你的IT的效率能夠支撐你的業務的發展的靈活性。因為隨時可以轉型,IT部門沒有靈活性,其實會制約業務的發展。

查看《雲計算技術管理者不可不知的理念》精彩對話!

查看《教你如何選擇搭建開源產品和阿里雲服務的時機!》大咖對話二!

蔣爍淼&蔣林泉.png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