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點讀書,  感情

年少不懂吳承恩,讀懂已是中年人

年少不懂吳承恩,讀懂已是中年人

明朝萬歷十年,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緩緩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他沒有從這個塵世帶走任何東西,卻留下了一部載入史冊的煌煌巨著——《西遊記》。

這位老人,就是吳承恩。

《西遊記》無人不知,但關於吳承恩,我們所知太少。

有人說,作品比本人出名,這是作者的不幸。

但我想,對吳承恩而言,聲名居於自己的不朽著作之後,乃是他畢生所願。

吳承恩一生不易,卻也正因不易,而讓人生閃耀出了更多的智慧。

1

志存高遠,是一種勇敢

公元1506年的一個黃昏,在江蘇淮安府山陽縣的吳家,吳承恩降生了。

這一年,新皇朱厚照剛剛即位,改年號為正德,大赦天下,減免賦稅。

於是,身為一家之主的吳銳便應景地給這個新降人間的小兒取名為“承恩”,字“汝忠”。

寓意再明顯不過了,這是要他感沐聖恩、忠心耿耿,同時也對他懷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殷殷企盼。

吳家祖上曾經棄商從儒,吳承恩的太祖父與祖父都做過學官,但隨著祖父的早逝,吳家的家業逐漸雕零,吳承恩的父親也只能中途輟學,去一家雜貨店當了學徒,慢慢做起了生意。

在那個年代,從商之家在社會上沒什麽地位。但吳承恩還算幸運,因為他有一位有趣的好父親。

弗洛伊德說,童年對人的一生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人類自小便開始了對生活意義的探索。

吳承恩日後清高不媚的性格,與父親吳銳分不開。

吳銳雖然是商人,但骨子里有儒士的風骨。他生性樂觀,總是一副讀書人的打扮,還有幾分文人的癡性,愛好侍弄花草,尤愛菊花,還讓人家以“菊翁”相稱。

在這樣的環境里出生的吳承恩,自幼便十分聰慧,對萬事萬物都充滿著好奇。

還在童子社的時候,吳承恩就偷偷讀了很多不正經的“閑書”:稗官野史,誌怪傳奇,自是來者不拒。

畫畫也能無師自通,寫詩作文更是聞名江淮,頗得名流鄉紳們的賞識。

當時的大咖朱應登就曾公開說,像吳承恩這樣的天才少年,“可盡讀天下書”,甚至還想把家中所藏的圖書分一半給他。

嘉靖八年,吳承恩遇到了他生命中重要的伯樂,淮安新上任的知府——葛木。

葛木一到任上,就拆毀淫祠,創辦龍溪書院,招收生員,廣興文教,每個月定時到書院親自授課。

而吳承恩,就是其中最受葛木賞識的學生。

在別人眼里,吳承恩是輕世傲俗的狂人,但葛木卻看到了他的骨氣與正直。

為了鼓勵吳承恩,葛木還特地請他代寫《告先師廟文》,刻在學宮大成殿旁。在恩師的影響下,吳承恩立誌要做一名清官,為掃除腐敗黑暗的社會現狀盡一份力。

誌當存高遠。

敢於對自己提出要求,是一種莫大的勇氣,更是一份至高的信念。

人無勇,不能行。

人無信,不能立。

一個沒有目標的人,便無法邁出追求的步伐。

一個沒有理想的人,便無法去往更大的遠方。

2

敢於拒絕,是一種堅守

學而優則仕,這是古代讀書人理所當然的選擇。

而吳承恩人生的分岔正是從科舉開始的。

準確的說,是從科舉不第開始的。

嘉靖十年的農歷八月,時逢中秋。

吳承恩與好友沈坤、汪雲嵐等人一同前往南京參加鄉試。

鄉試每三年舉辦一次,由布政使司在貢院主持。吳承恩準備得很充分,他信心滿滿地揮毫答卷,然後等待著放榜日的到來。

但鄉試的結果完全在他的意料之外。

幾位同窗都中了舉人,榜上獨獨缺了他的名字。

吳承恩想不通,自己在答卷上慷慨陳言,文采斐然,怎麽可能會名落孫山呢?

他很是郁悶,但他沒有放棄。

嘉靖十三年,吳承恩再次去往南京貢院參加鄉試。

但結果卻是再次落榜,他再次鎩羽而歸。

在失落的回家途中,途經金山寺,他寫下了一首《甲午秋宿金山寺》,傾吐了心中的郁結:

十年塵夢繞中泠,今日攜壺試一登。

醉把花枝歌水調,戲書蕉葉乞山僧。

青天月落江黿出,紺殿雞鳴海日升。

風過下方聞笑語,自驚身在白雲層。

吳承恩是如此的不甘心。

不甘心自己的努力付諸東流,不甘心滿腹才學無用武之處,更不甘心,讓世道繼續暗無天日下去。

但吳承恩的挫敗遠未結束。

此後十余年,他又連續五次參加鄉試,一次次滿懷希望,文章一次比一次寫得更好,但仍然無一中第。

十載寒窗,二十載奔波,七赴鄉試,一無所獲。

至此,他終於明白了,不是自己的文章不行,很可能,是因為文章“太行”了。

他的文章針砭時事,直中要害,對上位者也無所留情。

如果在清明盛世,這便是直諫的能臣,但在腐敗黑暗、奸佞當道的明末官場里,正直與清白卻是行不通的。

他將一腔憤懣難平之氣,都化作了一首《二郎搜山圖歌》:

民災翻出衣冠中,不為猿鶴為沙蟲。坐觀宋室用五鬼,不見虞廷誅四兇。

野夫有懷多感激,撫事臨風三嘆息。胸中磨損斬邪刀,欲起平之恨無力。

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間豈謂無英雄?誰能為我致麟鳳,長令萬年保合清寧功。

人至中年的吳承恩,已然明白所謂的康莊坦途在哪里,他也知道坦途該怎麽走,但是他拒絕了。

他拒絕了阿諛逢迎,拒絕了助紂為虐,拒絕了黑白顛倒,也為此付出了拒絕的代價。

可他依然堅持,堅持本心不改,堅持是非之理,堅持儒者的信念。

世事往往難兩全,所以君子有所為,更有所不為。

拒絕,是為了更燦爛的追求。

拒絕的背後,是一種更有力的堅守。

3

大器晚成,是一種智慧

光陰荏苒,轉眼間,吳承恩已年逾花甲。

其實,他本來可以有一個閑適安樂的晚年,在浙江長興做個小縣丞,雖不比飛黃騰達,但也可保余生無虞。

可偏偏,吳承恩的一身傲骨,始終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磨平。

身為縣丞,他看不慣長官的言行,不屑與他為伍。但剛正不阿的吳承恩也是別人的眼中釘,於是,在受人誣告之後,吳承恩終於憤然辭去職務,拂袖而歸。

對於仕途,他感到深深的厭倦。

對於名利,他也已然十分淡泊。

這次回去,吳承恩知道,自己有著更為重要的使命。

他要寫一本小說,把所有的一切,都用一種特殊的方式記錄下來。

他的抱負,他的遭遇,他的夢想,他的襟懷,還有心中的那口始終難抒的氣,統統寫下來。

寫小說的念頭,吳承恩幾十年前就動過。

他曾廣搜奇聞來豐富素材,而屢次的科舉失利,生活的清貧寂寥,更讓他看破了人情的冷暖。

所以,現在是時候了。

如今的他身在家鄉,無牽無掛,沒有俗務與俗人的打擾,他終於可以專心致誌完成他的《西遊記》。

書寫長篇著作,如同一場漫長的苦行。

但吳承恩筆下的文字卻像不斷湧出的清泉一樣,一頁一頁地填滿了白紙。

一瀉千言,猶如神助。

終於,他寫完了最後一個字。他筆下的主角們,也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在西天見到了如來,求取了真經,五聖成真。

他擱下手中筆,仰天一聲嘆。

那一刻他在想什麽,沒有人知道。或許心中萬千感慨,又或許覺得世事皆可原諒吧。

往後的日子,他不再埋怨,也沒有不甘,平靜恬淡地過著每一天,直到生命的盡頭。

後人都替他遺憾,因為直到他去世,《西遊記》都沒能出版。

但這些又好像沒那麽重要,對吳承恩而言,寫完了,流傳了,他的使命已經完成。

更何況,《西遊記》的份量是如此沈重,價值是如此巨大,它甚至構成了全民族的共同記憶。

震古爍今,流芳百世。

原來文字,真的可以不朽。

想來吳承恩先生若泉下有知,也定當含笑無憾了。

吳承恩耿介狂狷了一輩子,數十載身處低谷,卻始終沒有變得媚俗。

在晚年,他更多了一份淡泊。

但他的淡泊,不是隨波逐流,而是始終不妥協。

學會淡泊,便能參破名利與浮華。

學會不妥協,便更有信任自我的底氣,有肩負使命與責任的擔當。

這些,都是人生至高的智慧。

吳承恩一生經正德至萬歷,四朝叠代,悠悠八十余載。

在世俗的評判標準下,他的一生,是不如意的一生。

於科場,他是屢試不中的“敗將”,沒有一日看盡長安花的春風得意。

於官場,他是位不高、權不重的芝麻小官,做不成肱股,也匡扶不起亂世。

但於文壇,於後世,他卻是千秋萬代,獨一無二的。

人生如耕耘,你要靜候再靜候,就算歉收,也始終要守。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