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敗皆因懶,事敗皆因傲
古人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中國五百年來可以做到此話的人,前有王陽明,後有曾國藩。
曾國藩在仕途看盡了人世興衰,看透了得失成敗,
他曾專門寫下家書,告誡家族子弟三句話:
“人敗皆因懶,事敗皆因傲,家敗皆因奢”。
這句話也道出了家庭衰敗的原因,
如果一個家庭有這三個暗示,往往是衰敗的開端,發現一個就要警醒了!
1
人敗皆因懶
宋朝的朱熹說過:“天下事,壞於懶與私。”意思就是縱覽古今興衰成敗,凡是導致一個人失敗的原因,主要就是因為懶惰和自私。
現在很多年輕人都有一個心比天高的夢想:希望有一天,自己什麽都不做就可以飛黃騰達。
但他們卻從來不考慮付出,一直都在偷懶,日子也是得過且過。
有句俗話說:昨夜夢里行萬里,醒來一看在床上。
因為吃不了苦,所以很難堅持,因為想偷懶享受,所以總能為自己找來千萬個不堅持的理由。
要知道,你現在偷的每一個懶,都是給未來挖的坑。
經濟學中有一個懶馬效應:
有兩匹馬各拉一貨車為主人送貨,一匹馬走得快,另一匹馬則走得很慢。
於是為了趕路的主人只好把後面的貨全搬到前面。
後面的馬開心地笑了,它在心里暗暗地說:前面這匹馬真傻,連“越努力越遭罪”這個最基本的道理都不懂。
到達目的地後,主人想:既然一匹馬就能拉車,幹嘛養兩匹?
最後懶馬被宰掉吃了。
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有自以為是的聰明,做事情投機取巧,以為自己賺了便宜,但殊不知他為自己的未來挖了一個大坑,一旦陷進去就再也無法逃脫。
如果一直偷懶享受,那麽到頭來也一定會得到這個世界最狠的懲罰。
真正聰明的人,都懂得做自己的貴人。
你付出一分的努力,就能得到一分的收獲。
日積月累,人品與能力俱增,產業與家道愈興。
這樣下去,即使遇不到貴人,好運也會紛至沓來。
記住,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
沒有實力,那就努力。
無論面對什麽,勤勞和努力都會是自己永遠最大的靠山。
2
事敗皆因傲
古人常講:“惟謙受福。”
唯有保持一顆謙卑的心,才會有福氣,做事也才會順利。
一個人就算有了很大的功勞,但是依然能夠對生活常懷一顆敬畏之心,腳踏實地、低調謹慎地做事,怎有不成功之理?
但如果這個人成功之後,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就開始驕橫傲慢,那慢慢就沒人願意跟他打交道,做事逐漸變得冷冷清清,這就是衰敗的開端。
別林斯基說:
一切真正偉大的東西,都是純樸而謙遜的。
對人則謙遜有禮,與人為善,不斷積累自己的福報,養得根深,日後才能枝繁葉茂,人生路也會越走越寬。
人生風雨,得與失一念之間,學而無涯,謙虛與寬容是一種自身的修養。
學會了謙虛,就學會了成功的要素,做到了寬容就得到了充實的人生。
謙遜,是世上最動人的姿態。
3
家敗皆因奢
《漢書》有雲:“生之有時而用之無度,則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纖至悉也,故其蓄積足恃”。
生活中有不少人認為,在物質充裕的今天,勤儉的美德已經過時了。
實則不然。
只要家中養成了驕奢的惡習,子女都好逸惡勞,就會做出很多荒唐的敗家之舉,一個不孝子孫胡亂揮霍,就能導致家庭的衰敗。
唯有保持勤儉,切忌奢華浪費,才能呵護好每一份幸福,才能知足常樂,才能更用心地體會生活本身的美。
曾國藩雖為晚清重臣,仍以廉立身,以儉持家。他會要求自己的子女早起,除了勤奮讀書以外,還督促他們掃屋、擦桌、收糞、鋤草,以培養出勤勞的習慣。
因他深知,把勤儉的品質教給後輩,遠比教他們如何穿金戴銀來得更有裨益。
唯有勤,才有幸福生活;唯有儉,才能守住幸福。
切記,勤儉一世,安穩一生。
一個人太懶惰是缺少上進心,一個人太驕橫是缺少警惕心,一個人太奢侈是缺少勤勉心,這都是會給家庭帶來衰敗的跡象。
如果我們能夠時時警醒,不僅自己能夠越活越好,家庭也會越過越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