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點讀書,  感情

人到中年,學會“不合群”

人到中年,學會不合群

1

所謂不合群,只是不一樣

晚上十點,閨蜜老顧在微信上呼我:需要療愈。

還發了一張愁眉苦臉的照片。

一問才知道,她被公司的幾個人孤立了。

五六個部門經理,開會時,她說什麽都會有人提出不同意見,其余幾個人馬上隨聲附和。

下班後聚餐,也沒有人約她一起,而她卻能看到同事在朋友圈發的各種聚餐照片。

壓垮老顧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今天在洗手間,她竟然聽見一個部門經理和新來的文員說她“不合群”。

老顧說,要不是顧及個人形象,當時真想沖出去理論一番。

我說,真沖出去,你就輸了。

老顧說 ,大概是從幾年前,她決定考註冊會計師開始。

因為覺得自己年齡偏大,記憶力不好,希望勤能補拙,所以就開始減少各種休閑和應酬。

......

你看,一個人之所以被孤立,被認為不合群,很多時候並不是因為自己做錯了什麽,僅僅是因為你與周圍人不一樣。

其實,我們很多人都被孤立過。

有的因為出身、相貌甚至成績好,有的因為能力出眾。

還有的僅僅是得罪了圈子里的權威,而遭到排擠......

年輕的時候,我們往往因為害怕不合群,害怕與眾不同,而努力去壓抑自己,隨波逐流。

現在才知道,那些不合群,往往是人生最美的姿態。

人這一輩子想要想過上理想的生活,不是靠“合群”得來的。

人到中年,當一個人還以“合群”為榮,以朋友的多少、聚會次數衡量一個人的價值,那麽這個人註定沒什麽出息。

2

不合群的人,不是沒有朋友

魯迅先生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文筆犀利,鞭醜撻惡,因此得罪不少人。

“橫眉冷對千夫指”的他,怎麽看,都不太合群。

蕭紅曾在《回憶魯迅先生》里說過:

魯迅先生家客人很少,幾乎沒有,尤其是住在他家里的人更沒有。

生活中,魯迅不茍言笑,很少與別人合影,自己的照片也都一臉嚴肅,看著便十分孤傲,讓人望而卻步。

但是,不合群的人,不是沒有朋友,而是他們懂得如何選擇自己的社交圈。

這個圈子,可能只有那麽三兩個人,但是一定情義相投,不離不棄。

魯迅先生一輩子朋友不多,但都是響當當的人物:蔡元培、瞿秋白、宋慶齡、蕭紅、許壽裳。

其中,許壽裳和魯迅是同鄉,在日本認識後,就成了一輩子的朋友。

在以後的30多年中,他們互相幫助,度過難關。

魯迅去世後,他頂住壓力,力促《魯迅全集》出版。

許廣平曾感嘆他們的友誼,是“求之古人,亦不多遇”。

蔡元培是魯迅的朋友,也是他的伯樂。

蔡做教育總長時,將魯迅調到教育部做事,當北大校長的時候,又把魯迅調到了北大當老師。

魯迅去世的時候,蔡元培親為執紼,在送葬隊伍的最前面。

宋慶齡在魯迅生病逝後,親自選棺材和墓地,並主持葬禮,而且一人承擔所有費用。

“不合群”的魯迅,活出了無數人羨慕的一生。

一輩子不長,要做的事很多,不必用“合群”困住自己的心靈。

當一個人擺脫無用的圈子,變得“不合群”,才能見識到更廣闊的天地,成為更好的自己。

想起看過的一句話:有些人註定要不合群,否則你不會看到他耀眼的光芒。

3

不合群的人,都活成了一束光

表妹柚子剛上班的時候,是個性格柔弱的姑娘。

為了合群,盡快融進同事的圈子,她經常給同事們買咖啡,請大家K歌,甚至為了參加單位郊遊,放棄和男朋友的約會。

但是盡管如此,還是會有人說三道四。

她工作認真積極點,有人說她是“有野心”;

她穿得時尚點,有人說她是博眼球;

她閑時看點書,有人又說她裝風雅......總之,只要你和別人不一樣,就會被詬病。

她在單位痛苦糾結地過了十來年。

直到某天,一位朋友告訴她:

“你又不是人民幣,幹嘛指望所有的人都喜歡你?與其糾結這些,不如抓緊努力,爭取到一個大一點兒的環境,人的素質和格局都會更高一些,也許更適合你。”

柚子如夢初醒,開始屏蔽無謂的社交,白天努力工作,晚上拿起書本開始學習。

一年後,她通過遴選去了省城工作。

在一個格局更大的環境里,她的煩惱迎刃而解。

所以,有時候,“不合群”並非是孤僻,而是這個群不適合你。

馮侖曾經在女兒13歲生日的時候,鄭重地和女兒談過:

世界上有兩種人,第一種人占95%,這類人是大眾式的,沒有野心,最大的夢想就是現世安穩,歲月靜好。

第二類只占5%,屬於挑戰式的。他們註定要經歷很多的山重水複,柳暗花明。

想要成為第二種人,就必須與第一類的大多數人相背離,承受別人的嘲諷、非議甚至落井下石。

但是這是一條打破階層固化,實現階層跨越的捷徑。

他問女兒:你選擇做哪種人?

我們都曾經想做第二種人,但是,大多數卻慢慢活成了第一種人。

因為挑戰太多,因為壓力太大,也因為太多的人,沒勇氣做那個“不合群”的人。

一個人,如果為了“合群”而去努力討好,除了學會茍同和隨波逐流,沒有任何意義。

打破這種局面,需要有不合群的勇氣。然後要吃很多苦,經歷很多磨練,最終才能過上你想要的生活。

大多數時候,人際關系只是成功路上的助力。

歸根結底,你只有靠自己。

4

往後余生,做個“不合群”的人

雪小禪說過,人到了一定年紀,是往回收的,收到最後,三兩知己、一杯淺茶......把生活活成自己的生活樣。

是的,小半生過去,愛而不得的人,就算了吧,融不進的圈子,就不要強擠。

減掉那些不必要的交際應酬,不必再強打精神參加那些酒局party,少些迎合與取悅,把時間用在值得的人和事上。

你的時間和精力花在哪里,別人是看得見的。

用在提升自己能力上,舉手投足間會散發著自信;

用在陪伴家人上,妻子兒女的笑容,是藏不住的幸福;

用在養花種草上,是悠然見南山的閑適;

花在琴棋書畫上,便是腹有詩書氣自華......

人到中年,請學會“不合群”,享受“不合群”,這是最好的人生。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