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主動的使用者
老蔣:從夠快到駐雲,從阿里雲的四大件到今天阿里雲各個產品和服務,基本上我們都是主動的使用者。
第一是阿里雲能夠提供相對比較穩定的服務,使得我們相對少的去解決一些具體開源部署的問題;第二是使用阿里雲產品的過程中如果出現任何問題,都有人解決相對應的問題,比如集群問題、部署的ABS等,解決問題的效率比較高。
第三方面是個人公司技術人的小私心,有些運維開發工程師或者部署工程師,覺得如果運維和部署都託管了,那麼自己的價值就相對較低了,沒有辦法掌握相對應的能力了,這種情況是客戶很客觀的實際需求。
作為一個技術管理者,自己要想明白,今天你的團隊是要使用阿里雲的技術、平臺去提供一個非常強的IT生產力的能力,而不是說僅僅滿足一個自我團隊學習開源技術的一個平臺。
如果你生產的東西需要發佈,那麼能選擇阿里雲託管的服務,還是儘量選擇阿里雲託管的服務,而不要考慮自己去搭,這個過程中不僅是部署、費用的問題,更多的是自己要承擔系統本身不穩定或者遇到一些問題的時候,如何去解決問題。
對企業來說,使用阿里雲產品要比自己搭建開源產品性價比更高,相對來說對比自己團隊和阿里雲團隊,還是選擇儘量的讓阿里雲來承擔基礎設施提供的能力,而不是選擇自己衝進去幹具體的技術細節,對企業來說帶來的好處會更多。
雁揚:阿里雲產品是大量客戶的需求迭代出來的,覆蓋的是大部分客戶的需求,但是不能覆蓋客戶百分之百的需求。所以如果客戶有些需求,一方服務做不到的,企業也可能必須要自己暫時用軟件來搭一搭,這個時候我們也更多鼓勵大家去用開源產品。
基礎設施可編程編排的三大特性可迭代、可管理、可配置 :能夠更高效的去管理應用軟件的部署。
背後也給大家說一下原因,假設有一個雲產品,1萬個企業、10萬個企業在用,企業不停的在給我們(阿里雲)提需求,其實是他們技術、需求的坑,我們都會在過程中不停的天天在裡面迭代去修復掉。
事實上這意味著什麼呢?這意味著說你當前用一方服務,你只要選擇了它,剛好能滿足它未來在背後就會幫你把那些坑給趟了,你沒有踩過的坑,現在已經幫你踩掉了,而且你就不會遇上。
第二,你還沒想到用的功能,別的企業幫你提了,他都在開發出來。這個意味著我們背後有一個非常強大的團隊在後面支撐這件事情。只要評估當前一方產品能滿足你的需求,儘量要用,要保持緊密的去觀察線上的這些產品的能力,把它放到武器庫裡面,隨時能夠去收割供應上這些服務給你帶來的價值,而不用自己去踩那些坑。不要去負擔這樣的一個團隊的投入,這個事情不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