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點讀書,  感情

“微信聊天,建議你冷淡一點”

善始靠的是緣分,善終卻需要智慧

人從什麽時候開始變得不愛說話?

是想聊的人,想說的話越來越少?

還是經歷了世間冷暖,想花更多時間在自己的世界?

身邊很多人都有共鳴,覺得社交越來越冷淡:

不想接電話,不想聽語音,不群聊不點贊,朋友圈三天可見。

其實這也是個過程,人的傾訴欲越少,自控力越強。

“如果你懂,我就無需多說;如果你不懂,更不需要解釋。”

冷淡代表著很多種情緒。

可能是傷心的表達,也可能是無力訴說。

1

低耗能社交,高耗能做事

前段時間,《向往的生活》里來了一些明星。

黃磊表現得很平淡,他更是直說:

說句真心話,你們這一堆人來,因為我跟你們也不熟,我沒必要跟不熟的人瞎扯。

直到好友老狼來了,他才熱情起來。

很多網友評論黃磊做事太“雙標”。

但其實他沒錯,只是減少了一些“無用社交”而已。

很多人在成年後,開始精簡社交,慢慢發現沈默的好。

公司有一位同事,以前很愛找人聊天,愛發朋友圈。

但是現在她說,她不怎麽喜歡那種熱鬧的氣氛了。

一個人在家看電視睡覺,不去逛街。

回別人的微信有時候都隔天了,不是沒看到,而是不怎麽上微信了。

她說她現在最喜歡的事,反而是每天下班之後。

去健身房鍛煉一個小時,睡覺前會寫工作總結、日記和讀書。

她發現把這些聊天的時間,拿來做自己喜歡做的的事,生活變得更有意義了。

有時候安安靜靜的一個人也挺好,身邊沒有誰,但是也不缺誰。

2

說有用的話,交值得的人

成年人都懂得世界越複雜,越要簡化自己。

說話,成為了一件高耗能的事。

“比起討好別人,她更想踏實做事,不想把精力耗在說話上”。

對於大多數成年人來說,已經沒有年少時的激情和精力,

一個人放空時,真的好舒服,不會在意、不會煩躁、不會想太多,

就這樣一個人靜靜的享受一個人的時光。

我記得當初看《墊底辣妹》的時候,開頭的第一句旁白就是:

“小學生時沙耶加的夢想是能交到朋友。”

當時我以為沙耶加是因為孤僻,才會交不到朋友。

後來發現並不是,她是一個開朗又可愛的女孩。

她的沈默是她的保護色,是她讓自己舒服的一種方式。

小時候交朋友,多半是想有個人陪我玩。

長大後交朋友,大多是想有個人談心。

但成年後卻發現,走心的人越來越少,時間越來越寶貴,人也越來越沈默。

微信里那麽多人,卻沒有一個可以和自己聊得來的人。

知乎上有人問:為什麽現在的人越來越沈默?

其中一個答案讓我印象深刻:

有時候我們不是不想說話,而是怕和想說話的那個人早已沒了共同語言。

偶爾或許會寒暄幾句,但寒暄過後就不知從何說起了。

真的是很尷尬的,為了避免這些尷尬聊天就少了,

慢慢地習慣一個人,然後就不怎麽說話了。

不想說話,因為不被理解,不想說話,為了避免矛盾和尷尬。

就這樣默默的吧,大家互相安靜就好。

3

沈默的開始,成熟的開始

不想說話,漸漸成為了很多人的常態。

《向往的生活》中,何炅講到譚松韻的故事,讓人莫名的心疼。

前段時間,譚松韻媽媽意外去世,在她失去親人正難過的時刻。

有網友造謠,說她在媽媽住院時去約會。

一時間,譚松韻遭遇網絡暴力,網友說她不孝。

她並沒有發微博澄清,而是選擇了安靜。

她對此的解釋幹脆利落:

“沒必要。”

懂的人不必說,不懂的不必費口舌。

朋友圈有人分享了張國榮的《沈默是金》。

前幾年他做生意虧損,負債累累,很多人看不起他。

他沒有反擊,只是一心做自己的事情,後來把欠款還上了。

更多人不知道的是,他經常去福利院看望小孩子。

經歷的事情多了,也便懂得了什麽叫做沈默是金。

沈默不是妥協,也不是懦弱,而是一種溫柔的反擊。

有些秘密只能藏在心里,不能逢人就說。

有些事情不想去點破,說了不如不說。

痛了,一笑而過;苦了,不動聲色。

那些在群聊里消失的人,其實比誰都忙。

他們保持安靜,在看不到的地方努力。

“任你怎說我安守本分,始終相信沈默是金。”

沈默能夠教人笑罵由人,灑脫做人。

沈默自有溫度和力量。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