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庭最高級的炫富,不是房子,不是存款,而是……
作家穆爾有句名言,每每讀到都頗為觸動:
“一個人為尋求他所需要的東西,走遍了全世界。回到家里,找到了。”
漫漫人生路上,幾多風雨幾多晴,唯有家,是一生的眷念與羈絆——
家人閒坐,就有燈火可親的溫暖;
家風相宜,就有潤物無聲的力量。
而最好的家風,莫過於窮不怪父,孝不比兄,苦不責妻,氣不兇子。
《詩經》中講:“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父母二字背後藏著的,是養家糊口的無盡辛苦,與生兒育女的時刻憂心。
所以,別嫌家貧,因為父母已經在幫扶兒女的路上辛苦了一輩子;
也別怪父母窮,因為在風雨飄搖的生活面前,他們往往比我們活得更苦。
我有一位朋友,母親早逝,父親長年臥病在床,家里一窮二白,什麽都沒有。
為了生活,他在小餐館刷過盤子,去水泥廠扛過水泥,甚至幫別人擡過棺材。
但他從來沒有因此怨父親不中用,也沒有怪父親太窮了。
相反,他分外孝順,對他父親極好,他總說:“我爸身體不好,靠著一畝三分地把我拉扯大,不容易!”
剛開始工作的時候,只要一放假,他就會回農村老家去看望父親;
幾年後,才在縣城紮穩腳跟,他就把父親接到了城里照顧。
前兩天父親節,他發了這樣一條朋友圈:
我的父親很平凡,見識不多,也沒有能力和資源,為我撐起一片天。
但他一粥一飯養我長大,供我讀書識字、教我人倫綱常。
他是沒能為我撐起一片天,但他是我人生中唯一的一把傘,為我撐起了一個家。
看到這樣的文字,我真的感慨萬千。
見過太多人,怨出身不給力,恨家庭太普通,生於貧窮就陷於平庸;
也見過太多人,口口聲聲靠自己打拼,話里話外卻怪父母無能,人窮,志也短。
偏偏,人生在世,窮不怪父,才是立身的根本。
因為,只有懂得父母的不易,才能在不易的生活中突圍,精彩地過;
只有接納父母的平凡,才能在平凡的人生中逆襲,絢爛地活。
前段時間,知乎上有個熱門話題:家里兄弟姐妹眾多,該怎樣對父母盡孝?
最高讚的回答只有短短五個字:“別攀比就好。”
是啊,孝順父母是自己的事,與他人毫無幹系。
當手足之間的攀比心多了,對父母的孝心卻反而越來越少時,就會漸漸明白:
孝不比兄,是家庭的福氣。
之前看《親密關系的秘密》,書里有個故事深深觸動了我。
在加利福利亞的一個小鎮上,住著一位木匠。
木匠對父母很孝順,但由於收入微薄,所以很多時候,都是在外經商的哥哥負責著父母的一切開支。
木匠很苦惱,覺得自己沒有盡到一點為人子女的孝道。
他對朋友傾訴:
“父母辛勤把我和哥哥養育成人,我卻沒能為他們做些什麽,全靠哥哥一個人撐著,我真的愧為人子!”
朋友什麽安慰話也沒說,而是詢問他:
“這些年來,平日里陪你父母談心散步的是誰?”
他低著頭,小聲道:“我。”
朋友又問:“那你父母生病時,待在身邊照顧他們的是誰?”
他依舊一副無精打采的模樣,答道:“是我。”
朋友繼續問:“那前幾天帶他們去看NBA的又是誰呢?”
聽到這話,他擡起頭:“也是我”。
可很快,他又低下了頭:“但一切的花銷都是哥哥付的,我只是陪他們去而已。”
看著似懂非懂的木匠,朋友耐心道:
“孝順父母不只有物質這一條路,誰說你對他們的陪伴就不珍貴呢?”
聽到這話,他恍然大悟。
畢淑敏曾在《孝心無價》中寫道:
“也許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許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
也許是花團錦簇的盛世華衣,也許是一雙潔凈的舊鞋;
也許是數以萬計的金錢,也許只是含著體溫的一枚硬幣……
但在‘孝’的天平上,它們等值。”
永遠別用骨肉至親孝順父母的那把尺,去丈量自己的付出多少。
因為孝心無分高低貴賤。
經濟能力好一點的,就多付出些,物質上贍養父母;
家庭條件差一點的,就多陪伴點,精神上滋養雙親。
曾在書中看到過這樣一句話,覺得頗有道理:
“遇事時的責備,是親密關系里最大的殺手。”
一路走來,看過太多在呵責中說散就散的伴侶,也看過太多在彼此寬慰中相濡以沫的夫妻。
最後才知曉:苦不責妻,是幸福的真諦。
還記得3年前,那張打動了無數人的特殊合影嗎?
這是2018年1月,江蘇南通一名男子的朋友圈。
四輪朝天的汽車,兩人身上的血跡,以及滿地的狼藉,都在昭示著這場車禍的慘烈。
然而,兩人臉上的盈盈笑容卻讓人分外動容。
原來,那天,他和妻子一起開車回家。
沒想到,突然之間,妻子一不小心把車開上了消防栓,整輛車直直地翻倒在了地上。
車里的兩人嚇壞了,驚魂之後爬了出來。
幸好,兩人都只受了些輕傷。
妻子倍感慚愧,準備迎接丈夫的劈頭痛罵。
結果丈夫不僅沒有責備她,反而拉上她,在事故現場樂呵呵地合了張影,說是紀念這段“難得”的經歷。
這些年,年紀越長,就越認同一句話:
“婚姻里最大的愚蠢,莫過於遇事只知責備。”
是啊,再深厚的感情,也會在一句句呵斥里,默默淡去愛意;
再親近的關系,也會在一次次責備中,慢慢走向陌路。
大道之行,不責於人。
苦不責妻,才能守住家門之內的一方安寧,和彼此之間的濃濃愛意。
豆瓣上,有個叫“色難”的小組,里面有一句話尤為精辟:
“親子關系里最難得的是,一張‘好看’的臉。”
無比讚同。
教育的最大死敵,不是父母的學歷,也不是雙親的見識,而是他們的脾氣。
對孩子沒耐心的家長,教不出有出息的兒女;
沖兒女發脾氣的父母,也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而真正高層次的父母,都懂得在孩子面前和顏悅色。
“矽谷鋼鐵俠”埃隆·馬斯克的母親梅耶·馬斯克有一條教育法則:“不責罵。”
有一次,年幼的埃隆·馬斯克惡作劇,悄悄在一位客人的香煙里放了一個很小的鞭炮。
當客人點燃香煙的時候,鞭炮應聲爆炸,客人被嚇了一大跳,臉也垮到了極點。
看著驚慌失措的客人,小馬斯克笑得前俯後仰。
母親梅耶·馬斯克得知後很生氣,但她並沒有立即懲罰小馬斯克。
而是先說了句“有趣”;
之後和顏悅色地向他解釋鞭炮放在香煙里的危險;
最後摸了摸小馬斯克的頭,輕聲道:“以後不要這麽做了。”
在母親的“不責罵”教育下,埃隆·馬斯克三兄妹不僅成人,而且成才。
反觀周圍的父母——
多少人,對兒子發火,向女兒撒氣,在孩子面前,永遠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
又有多少人,心里明明是愛孩子的,面上卻總是擺著一張“難看”的臉。
他們不知道,父母最大的災難就是,沖孩子發脾氣;
他們不明白,氣不兇子,才是最頂級的修養。
為人父母,任何時候都要記得:
把最好的脾氣,留給最愛的孩子。
很喜歡一句話:
“好的家風,是一個家庭最大的福報。”
而最好的家風就是:窮不怪父,孝不比兄,苦不責妻,氣不兇子。
世事變幻,人生如夢——
窮不怪父,是立身的根本;
孝不比兄,是家庭的福氣;
苦不責妻,是幸福的真諦;
氣不兇子,是頂級的修養。
人生下半場,做到這四點,而後立身、家和、幸福、修行。
如此,足矣。